English

中国芭蕾的新语言

1999-10-03 来源:光明日报 余枚 我有话说

一位第一次观看交响芭蕾《黄河》排练后的诗人这样描述:

“没有王子公主的浪漫,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幻,没有儿女情长的凄婉……耳边是如怒吼、如咆哮的《黄河》乐章,眼前是一排黄色的人浪,那激昂的气势犹如黄河波涛万丈、浪涌千里。看惯了白纱飘飘的浪漫经典,听惯了小桥流水的曲折缠绵,这大江东去的巨大声势扑面而来,令人一下子无所适从。”

这是芭蕾吗?是的,这就是中国的芭蕾!

对于中国芭蕾的探索其实早就开始了。人们的记忆中或许还记得《红色娘子军》,还有用芭蕾语言塑造出来的《祥林嫂》,以及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红楼梦》……但《黄河》是它们的延续,更是它们的发展。

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事做载体,《黄河》用音符和旋律讲述了所有中国人的故事——经历了无数的苦难,泪不流、腰不弯,无比坚定地走向彼岸。曾经有很多人尝试用舞蹈来表现《黄河》,但乐曲所表现的精神似乎远远超出了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达的范围,似乎只有音乐才能在巨大的爆发和深深的隐忍之间找到表达情绪和矛盾的支点。中芭选择这个题材就已经是一个挑战了,更何况还要将本土题材和西方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这次实验的难度的确是大了一点。民族舞出身的编导陈泽美说她自己不懂芭蕾,不过,看来这个障碍反倒成了她的特殊优势,脑子里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她对芭蕾的“改造”显然超过了前人。

于是,在《黄河》的波涛里,传统芭蕾被荡涤着、翻滚着、变化着,洁白的薄纱变成了对襟小褂,浅吟低唱变成了豪放不羁,纯粹的个人情感体验变成了大爱大恨的民族精神……这么多民族元素的介入,《黄河》还是芭蕾吗?问题似乎又从《黄河》本身转移到了对芭蕾定义的界定,更具体地说,是一个关于“芭蕾就是几十种程式固定的步伐和跳跃构成的舞蹈”还是“那几十种程式固定的步伐和跳跃就是芭蕾”的无休止的悖论。

有趣的是,在中国人为我们自己的芭蕾竭力寻找成立的原因,努力将我们的民族芭蕾归靠在某一个成型的芭蕾体系中的时候,来自丹麦的芭蕾专家弗兰克·安德森(原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现世界明星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却指出:“西方芭蕾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中国芭蕾只有40年左右的历史,单纯学习西方,沿袭西方的办法是不行的,只有发展中国自己的芭蕾作品,才能创造出属于中国芭蕾的艺术精品。”

其实,不仅仅是芭蕾,许多舶来的艺术形式都在努力地探索中国化的道路。

中芭团今年秋天赴俄巡演,《黄河》是对方点名要看的节目,其他国家也对这个中国题材的芭蕾充满了好奇。9月底,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里,观众们会对中国化的芭蕾《黄河》作出自己的评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